当前位置:首页 > 蓝冠注册 >

<i>宁河区高稳庄村71岁村民刘祥立获评“天津助人

内容提要:71岁的宁河区丰台镇高稳庄村村民刘祥立近日被评为“天津助人为乐好人”。有人问刘祥立,你自己的日子过得也挺紧,完全可以凭剃头手艺富裕点,但剃头56年不收钱,到底图个啥?难道就图人家一句谢谢吗?“做一件好事不难,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。一辈子做好事,我可以说,我快做到了。”刘祥立说。

  天津北方网讯:71岁的宁河区丰台镇高稳庄村村民刘祥立近日被评为“天津助人为乐好人”。有人问刘祥立,你自己的日子过得也挺紧,完全可以凭剃头手艺富裕点,但剃头56年不收钱,到底图个啥?难道就图人家一句谢谢吗?“做一件好事不难,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。一辈子做好事,我可以说,我快做到了。”刘祥立说。

  一把“笨推子”启蒙

  近日记者来到高稳庄村见到刘祥立时,满头白发的邻居张志林正要找他剃头。“帮我推推,利索利索。”来到刘祥立家,张志林坐在椅子上,刘祥立仔细围好围布,拿起一把电推子。“以前我用手动推子,我们叫‘笨推子’。”他熟练地开始理发,聊起自己的故事。

  上世纪60年代,刘祥立家里一共11口人。那时村里没有剃头匠,想要剃头就得去镇上,理一次就得1毛5分钱。路远不说,还理不起,村里家家户户都用剪刀和菜刀自己解决理发的问题。

  “咱得买把推子,咱自己剪,天天蓬头垢面的,不精神。”1967年的一天,刘祥立的母亲决定要买一把剃头推子,自学理发自己剪。不过,那时候剃头推子可是稀罕货。“那时候,两毛钱够我们全家吃两天饭了,谁舍得花这钱剃头。”刘祥立说,他家养了几只鸡,攒了两个月的鸡蛋,才花4.4元买了第一把剃头推子。

  有了剃头推子,15岁的刘祥立就开始拿家人的头发练手,理发技术越来越好。后来,热心的刘祥立一有空就帮村里人义务剃头,这一干就是一辈子。

  服务村里四代人

  刘祥立给村民剃头,像在地里割麦子一样利索。“那时候大伙儿没那么讲究,没有啥发型,男的不是寸头就是分头。”刘祥立说。

  说话间,张志林的头发已经理好了。“我比他小一岁,就住在他隔壁。我俩是发小,我这大半辈子的头发全是老刘剃的。我们全家的头发,都是老刘剃的,到现在都四代人了。”张志林说。

  “你看,这是我以前用的‘笨推子’,都是上世纪70年代的。”刘祥立从抽屉里拿出两把剃头推子,特制钢材做成的手柄,已经被常年的手汗浸出金色斑驳,但依旧锋利,还能剃头。刘祥立说,其实就是没钱,不舍得换新的。以前镇里老师傅们说,“干剃头这行,兜里不缺钱花”。但刘祥立是个例外,因为他剃头就不收钱。后来村里人都劝他剃头收点钱,这样村民也觉得不欠他人情。但刘祥立就是不收。“大伙都不富裕,不能收钱。”刘祥立说。

  见证乡村巨变

  唐山大地震,高稳庄村受灾严重,刘祥立的腿被砸伤,伤口深可见骨。在医疗区养病时,帐篷外的“热闹”引起了他的注意:一群人围着一名解放军战士等着理发,小战士的手已累得颤抖。刘祥立拄着拐杖,一瘸一拐地挤进人群说:“我会剃头,我来吧,你歇歇。”他拿起推子就开始为其他村民剃头,一站就是一上午。“推个头,人的精神头就回来了。遭了灾,可日子还得精神地过!”

  几十年来,刘祥立靠着这些“笨推子”和自己的执念,“剪”出了没有一户蓬乱头发村民的村子,这也是那个年代周边村特别羡慕的事。

  生活条件好了,人们对美的追求也越来越高,年轻人都去镇上的美发店弄头发。刘祥立的“客户”变少了,但都是老人、残疾人和孩子,个个都是刚需。同村的张有安瘫在炕上下不了地,刘祥立每次去给他理发都要跪在床上,一跪就是几十分钟。

  不只张有安,村里行动不便的老人和残疾人,刘祥立都会入户理发,从未间断。“村里不少老人缺少陪伴,每次理发,我也陪陪他们,聊聊天、解解闷。”刘祥立说,他现在手已经有些抖了,不知道还能为大家服务多少年,但他想干到自己再也拿不动推子的那一天。

  采访的最后,刘祥立的情绪突然有些低落。“我做这些事,其实最离不开家人的支持。”刘祥立说,母亲、老伴儿、孩子,对他剃头理发不收钱从没有一句怨言,反而一直在给他鼓励。老伴儿14年前去世了,她要是看到现在咱们的生活那么好,该多好啊!(津云新闻编辑孙畅)

  • 关注微信

猜你喜欢